华硕全新商务笔记本助力移动化办公

  •   2014-06-04/09:24
  • 移动技术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已经从消费类向企业级全面渗入,企业业务的各个层面都在释放移动的需求。移动在企业中的角色也演变为提升业务价值的生产力工具,业务移动化的展开也是迫在眉睫。而企业需要什么样的设备来进行移动化也是让CIO犹豫的一个问题。

    多终端设备之间的决择

    IDC认为移动终端在行业的应用是企业未来IT建设的发展趋势,移动技术已成为组织推动生产力提升的重要因素。通过移动终端技术帮助组织实现创新及差异化战略成为CIO和CTO在当前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全新的发力点。

    而现今智能终端的种类有很多,手机、Pad、笔记本、2合1、超级本,每一个都有用来助力业务移动化的案例,但并不是每个设备都适合所有企业,尤其对于一些中小型企业来讲,选择一个好的设备将会更加快捷的展开业务移动化。

    以手机举例,目前主流的手机系统有三种:Android、iOS、WindowsPhone。自带设备办公对于IT管理者来说非常繁琐。同时还需要做好兼容性,以及同一操作系统不同终端环境(如分辨率、横竖状态等)的兼容性,不能因操作系统适配造成开发工作量的成倍上升。而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开发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成本。

    平板电脑虽然作为轻量化的类PC设备平时收邮件没问题,但是要大量打字、做PPT,用触摸键盘操作,还是不太方便。

    面对临诸多问题,在设备的选型这一问题上深深困扰着企业。

    中小型企业设备的基准

    对于设备的选型,企业首先应该关注三方面:设备的稳定性、安全性和可管理性。尤其在移动办公时代,数据安全以及设备稳定性是业务移动化的根基,只有选好设备才能平稳的开展。

    以华硕PU451这台超便携笔记本为例,采用轻量化设计,重量为2.0Kg,并经受过严苛的质量测试,让笔记本得到了多重保障。同时为了给商务人士更好的体验,PU451在键盘和触控板以及屏幕方面都做了细腻的处理,虽然看似不起眼的改善,但在工作时却能够带来很大提升。

    说明: C:\Users\cbs\Desktop\QQ截图20140508113254.png

    ASUSPRO华硕商务笔记本PU451

    在硬盘防震方面华硕PU系列家族也为内部数据提供了主动的防护,PU系列搭载了G-sensor运动传感器实时监控机器状态,自动保护硬盘,在冲击来临之前,为硬盘筑起一道坚固防线,同时提供三种不同监测模式供商务人士选择,简单易用。

    说明: Anti-shock hard drive

    华硕商用笔记本不仅为办公提供了安全保障,在管理方面也同样出色。像是华硕ASUSPRO Business Center平台,这是一个包括软硬件及固件的综合平台,提供独特的安全性和工作效率。它是专为小型企业管理网络的需求而设计,简化管理与维护,让IT管理人员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业务活动中。

    可以说华硕PU451完全符合企业终端选型的三大基准,同时采用可抽换式电池,满足商务人士长时间外出办公的电池使用需求,并支持无线网络唤醒,只需一个简单的网络消息即可启动PC。在外观工艺上面也融入了时尚的设计理念,简约大气的形象让员工在进行高效办公的同时也增加了对于企业的归属感。

    此外华硕还为商务人士提供了很多增值服务,例如ASUSWebStorage云服务,商务人士可以通过这个免费网盘服务来进行档案的保存与多设备共享,免费及预装用户在1年试用期结束后,还可优惠续购,不断扩容。华硕无忧2.0服务平台,这是一个集成了从系统保养到软件设置,从行业属性到方案定制,从云端服务到本地部署,从线上咨询到设备追踪等一系列完整服务在内的一套增值应用和系统整合方案平台。让企业用户在开展高效协同办公的同时也能享受贴心的技术支持。

    服务也在考量范围之内

    现今商用笔记本配置一直在提升,这点毋庸置疑,哪个厂商也不会在硬件方面停滞不前。但仅凭硬件打入市场已经无法引起行业用户的任何关注了,而行业用户关注的是什么,就是完整的一套解决方案以及服务。

    华硕是全球领先的3C解决方案提供商,致力于为个人和行业用户提供最具创新价值的产品及应用方案。并提供不断创新的IT解决方案,激发出行业用户发挥出最大的潜能。

    在服务方面华硕笔记本电脑也为用户提供400066640024小时免费技术服务热线。

    可以说在满足商用设备选型的基准下,拥有着完善解决方案以及服务的华硕,在中小型企业开展移动化办公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评论 {{userinfo.comments}}

    {{money}}

    {{question.question}}

    A {{question.A}}
    B {{question.B}}
    C {{question.C}}
    D {{question.D}}
    提交

    驱动号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