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方U430的极致之旅:对性能和外观的追求不会止步

  • 来源: 驱动中国 文:itcom   2014-01-21/16:15
  • 自从2013年罗永浩的锤子火了一把之后,“情怀”这个词就成了做产品的人不得不具备的情愫。诚然,如果一款产品不是用心来做的话,那么这款产品在体验上就一定不能达到极致。在追求极致的道路上,似乎有一座天平,在设置着看似与生俱来的障碍,看看超极本,你就会了解这种所谓的极致天平,外观的轻薄换来的是配置上的牺牲,如果是没有足够强大“情怀”的人,轻易是无法打破这种平衡的。然而同方U430的出现,让人真正感觉到了这种打破平衡、富有情怀的诚意。20.5mm的厚度,1.7kg的重量,如此轻薄的身材之内,却搭载了i7处理器和Nvidia GT7系独显,如此将性能和轻薄都做到了极致的例子,在国产本中确实少见。

    其实随着核心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用户需求的日益多元化,在笔记本电脑的尺寸和重量的博弈当中,无形将笔记本分成了两类:易于携带的随身型产品和厚重的桌面型产品。究竟哪一种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笔记本,哪一类才是未来笔记本发展的方向,可谓是百口争辩,莫衷一是。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这跟各厂商本身的技术实力以及所倡导的理念有着密切的关系。

    倡导将人文情怀融入科技产品的清华同方就将选择落在了性能与外观兼具,同时具有轻薄的“极致”一词上。说到轻薄,对市场洞若明镜的消费者首先想到的概念应该是“超极本”。但超极本为达标,无一不对性能做出相应牺牲,这就使得产品不足以成为“极致”。同方U430并没有走“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的路子,却以“轻薄本”的概念横空出世,同样惹众人喜爱。

    回顾过去那些曾经因“极度轻薄”而叱咤风云的笔记本们,那些上市后便号称世界之最的超薄本们,哪一个不是在当时的笔记本领域内独领风骚,然而现在再来看看那些超薄本的厚度,真的有种恍如隔世的错觉,仿佛让人不能相信这就是曾经我们所憧憬的极致。

    比如,号称“史上最薄14英寸笔记本”的戴尔XPS14Z机身厚度为23mm;以优秀的工业设计而闻名的13英寸富士通SH771的机身厚度为23.2mm;有“首席执行官”之称的东芝R800的机身厚度足足有27.5mm;“最薄的AMD笔记本”华硕X32U厚度为22.5mm。有人不禁要问,为什么近些年没有以“轻薄”为卖点的产品出现?事实上,近期并不是没有超薄本出现,只是在英特尔公布超极本定义之后出现的产品大多数都归在了“超极本”领域内,毕竟如果能在产品名称前面多冠上一个现下正流行的名词对其产品还是有一定正面影响的,除了苹果没有哪个厂商有足够底气错过这样的机会。

    但是机身厚度仅为20.5mm的清华同方U430敢。通过降低CPU工作电压和改良散热方式,同方U430成功做到突破21mm的分水岭。降低电压的代价是运行频率的下降以及由此带来的性能的牺牲,但在CPU性能已经绰绰有余的今天,这已经不是用户关心的焦点,影响低电压CPU流行的核心因素反而是昂贵的价格。如今人们对于笔记本的追求更多的是超轻薄和高性能的平衡,于是低电压处理器成为可行的解决方案。同方U430攻克了笔记本电脑高性能的厚度难关,从而将配备标准电压处理器的高性能笔记本电脑的外观规格拉到了超轻薄机种行列中,打破了所有陈规,做到了整机厚度仅为20.5mm,重量仅为1.74kg,续航时间可达9个小时等一系列对便携超薄产品的规格要求。

    同方U430在追求笔记本轻薄大趋势同时并没有放弃性能的改良,它采用了22nm制程工艺的英特尔酷睿i7 4500U处理器,它的初始主频为1.8GHz,睿频加速后可提升至3.0GHz,采用双核四线程设计,拥有4MB三级缓存,最大TDP仅为15W,是一款低电压节能型处理器。另外配置了500GB 5400转机械硬盘,以及4GB DDR3 1600MHz高速内存,显卡方面该机型采用了处理器自带的英特尔HD 4400核芯显卡和独立显卡NVIDIA Geforce GT 720M,双显卡配置,可以通过自由切换显卡来达到对散热的控制。与性能相呼应的对用户关怀方面,同方U430配备的视网膜级护眼屏令人惊艳。相比普通的1366X768分辨率的屏幕,1600X900高分屏在亮度、对比度以及色彩表现方面都有着质的飞跃,同时,眼睛长时间面对屏幕时,相比于普通屏幕,视网膜级护眼屏不会带来眼疲劳、眼干涩的状况。这也是平衡科技与人文的工匠情怀体现。

    从目前的趋势来看,笔记本发展下去将不再只是单纯的功能产品,类似同方,笔记本外观设计趋于轻薄化时尚化,笔记本或将成为集功能与时尚于一体的单品,足以让人为之心动。现如今的消费者不仅越来越追求笔记本的强劲性能,同时也更加注重外观上的个性化设计。同方U430的“极致”情怀,就是要达到性能与外观的合二为一,为消费者的需求而变。


    评论 {{userinfo.comments}}

    {{money}}

    {{question.question}}

    A {{question.A}}
    B {{question.B}}
    C {{question.C}}
    D {{question.D}}
    提交

    驱动号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