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B开创笔记本高性能新体验

  • 来源: 驱动中国 作者: 陈晨   2011-10-20/12:46
  •  

    在笔记本的便携性和娱乐性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的今天,技术的限制使笔记本兼具完美性能和时尚外观成为难题。然而,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笔记本必将会突破瓶颈、不断超越极限。然而,业界一直存有疑问,笔记本正确的发展方向到底是什么?一台符合未来需求的笔记本需要具备哪些特征?这是摆在笔记本用户和厂商之间的一个问号。

    从笔记本诞生之日起,关于外观、价格、性能三者之间的矛盾就成为了一场不可调和的长期攻坚战,几乎所有的使用者都苛刻地希望笔记本在性能方面能够媲美台式机,外观也可以更加轻薄、美观,价格便宜适中。

    笔记本发展难题

    顾客的要求以及技术的限制,让设计师们倍感头痛。一台笔记本在设计、生产之初,硬件搭配方面需要经过大量的试验,性能高的硬件发热量大,而发热量小的硬件性能又偏弱;设计师为产品设计符合美学标准的外壳,不仅要出于外观的考虑,更需要漂亮的外壳,同时拥有足够的强度抵御外力碰撞、足够的空间以保证散热的畅通;还要考虑到市场接受能力,将成本降到最低。

    强大的Sandy Bridge让人们对性能充满了信心;大幅减小的功耗可以让设计师尽情发挥,设计出更加轻薄美观的笔记本;而独立显卡这个耗电大户和成本大户被无情抛弃,节省被更好的利用,从而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让最终用户得到真正的实惠。

    作为整个电脑的心脏,CPU的表现能够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这个平衡点的位置。英特尔采用融合概念设计的Sandy Bridge处理器率先将CPU和GPU两大关键硬件真正完全融合到了一起,完全采用32nm生产工艺,两者的发热量和功耗只和以往的单颗芯片相当。而且Sandy Bridge中的核芯显卡还具备了中高档独立显卡的性能,不使用独立显卡可以节省很多的成本,能够大幅减少笔记本的功耗、发热和内部空间。

    高性能+多功能,塑造笔记本的明天

    电脑的功能一直在超越人们想象,CPU中集成的晶体管数量已经达到数亿,像英特尔一样仍然在坚持每年更新换代的频率的CPU厂商并不多,这需要顶级的技术实力支撑。

    例如,在Sandy Bridge中加入的第二代睿频加速(Turbo Boost)技术,系统可以针对不同的应用自动对CPU进行超频,以得到最高的性能,与第一代不同的是同时对双核甚至四核超频,就连其中的核芯显卡也会被超频。而由于AVX指令集的加入,也让Sandy Bridge的计算性能有了大幅提升。AVX指令集是基于MMX/SSE指令集基础上做的重大革新,不但可以实现更高的效率,同时和CPU的硬件兼容性也更好。从测试数据来看,支持AVX指令集的电脑处理一段视频花费的时间只有传统产品的1/2不到。

    Sandy Bridge还有更多其他方面的优势和特点。在当前,本用户越来越多地将笔记本当做主力电脑使用,除了日常处理工作内容,影音娱乐甚至3D游戏都会全全依赖于它。这样的要求显然需要优秀的硬件才能实现。Sandy Bridge中全新的核芯显卡便对此贡献颇多。

    此外,核芯显卡采用了全新的设计,与传统意义上的集成显卡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它使用高速的QPI总线与CPU互连,与CPU共享LLC缓存(类似以往的三级缓存),使得其图形性能有了极大的提升。在3DMark06的图形测试中能够轻松达到5000以上的高分,同时支持DX10.1、SM4.0、OpenGL2.0等先进的图形标准,完全达到了中高档独立显卡的水平,可以轻松流畅运行市面上绝大多数的3D网络游戏。而在影音多媒体方面,核芯显卡更加出色。它可以流畅播放MPEG2/H.264/VC-1三种格式的1080p全高清视频,并且画质得到英特尔 Clear Video技术的优化。

    英特尔提出的Quick Sync Video硬件视频编码技术在技术上更是独树一帜。开启这项功能之后,转换H.264格式视频所花费的时间只有纯CPU转换的几分之一;而且从众多测试结果来看,其转换的画质也非常出色,比其他的硬件加速转码效果要好得多。很多朋友都会给PSP或者iPhone转换视频,应用Quick Sync Video之后显然就要省事多了。

    可以说,Sandy Bridge恰到好处地把握了笔记本的发展脉搏,以其较高的性能不断的满足未来用户的需求,使笔记本在外观、价格、性能上得到了平衡。即使在未来的笔记本用户会不断提出苛刻的要求的情况下,我们仍然相信,像英特尔一样的技术厂商将会不断探索、超越极限,为用户贡献高品质产品。


    评论 {{userinfo.comments}}

    {{money}}

    {{question.question}}

    A {{question.A}}
    B {{question.B}}
    C {{question.C}}
    D {{question.D}}
    提交

    驱动号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