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中国 新闻】笔记本频道7月19日
引言:
• 2002年,惠普以250亿美元收购康柏。
• 2007年第一季度,惠普营业收入达到251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
• 2007年第二季度,惠普以接近全球平均增长速度三倍的速度快速增长,稳坐世界第一PC制造商宝座;
• 2007年第三季度,惠普继续压制戴尔称霸全球PC市场,市场份额为19.6%;
• 2007年第四季度,惠普再次超越戴尔,成为全球最大PC制造商;
• 2008年第一季度,惠普继续占据头把交椅,出货量为1325.1万部,市场份额为19.1%;

(图) 2005年Q2-2008年Q1惠普与戴尔全球PC市场份额对比
从2001年4.01亿美元的亏损,到2006年12亿美元的利润,惠普以PC为主的PSG业绩大涨,并且在2006年第三季度重新夺回全球PC销售桂冠。据数据统计,截至2008年第一季度,惠普已经连续七个季度夺得全球PC冠军宝座。
那么,惠普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究竟是什么力量令其重返全球PC市场榜首?在这个群雄逐鹿的市场上,惠普为何能一枝独秀,连续七个季度蝉联PC市场销售份额首位?高速增长的背后,惠普又面临哪些挑战呢?带着这些疑问,ZDC进行了以下分析。
#p#副标题#e#
一、惠普PC市场发展的四大转折点
1、2002年:战略性并购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惠普抓住了消费PC市场发展的契机。当时的CEO卡莉•菲奥莉娜甚至亲自出任“惠普消费战略首席架构师”,使惠普的消费战略有所成效:在2006年第三季度重返全球PC第一的宝座。
2、2003-2004年:第一次摸准消费市场脉搏
2003年惠普开始了在消费市场的拓展,仅在8月份,惠普在美国市场就推出了150多款新品。在中国市场,也推出了12款消费类新品。一系列的动作,使得惠普在2003年第四季度夺得了全球PC市场的第一位。IDC数据显示,第四季度惠普取得全球个人电脑16.9%的市场,小幅超越戴尔的16.3%。这主要由于惠普家用PC比重较高,年底消费旺季对其销售明显有利。
到了2004年12月,惠普在中国PC市场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首次推出了6999元迅驰低价笔记本,6999元对惠普笔记本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这让惠普第一次摸准了消费市场的脉搏。接下来,6999元几乎成为了惠普笔记本的杀手价格。
#p#副标题#e#
3、2005年-2006年:从骆驼向狮子的演变

(图) 2002年-2007年惠普总收入

(图) 2002-2006年惠普经营利润

(图) 2002年-2006年惠普净利润
从财报上看,惠普也高速增长。总收入在2006年升为916.58亿美元,经营利润升为2006年的65.6亿美元。净利润达到了61.98亿美元。
更重要的一项指标是PSG(信息产品及商用渠道集团),从巨亏到巨盈。2001年营业亏损是4.01亿美元,2005年营业利润就达到了6.57亿美元。2006年最为强势,营业利润12亿美元,特别是第三季度当季利润已经超过2004年全年利润。
正是由于出色的业绩表现,使得惠普在2006年第三季度一举超越戴尔成为全球最大的PC供应商。2006年第四季度,惠普再次领先于戴尔。
4、2007年以来:稳步高速发展
在2007年,惠普继续猛攻消费类市场,凭借“掌控个性世界”的战略在消费市场大展拳脚,并且还发布了面向年轻市场的一系列战略。另外,惠普新品不断涌现,涉及便携机型、平板机型、旗舰机型等等。主打产品V3000和dv2000系列不断升级,外观越来越时尚。商务产品也推陈出新,产品线逐渐丰富,特别是在中低端市场,惠普商务机型(惠普500/520)凭借出色的性价比取得不俗战绩。
惠普日益重视中国市场,在2007年把惠普全球移动技术峰会移至上海举办,标志着中国市场已成为惠普最重要的战略市场。为了体现这一战略,惠普加强了国内渠道的建设。
从业绩上看,惠普开始了稳步高速发展,其在全球PC市场上继续保持着领先的优势,四个季度的市场份额均在19%以上。并且在惠普2007财年四季财报中,惠普整体营收达到283亿美元,其中,个人电脑业务表现强劲,达到101亿美元,增长30%。
2008年第一季度,惠普仍然压倒戴尔,保住了全球第一大PC厂商的头衔,出货1297.9万台电脑,占据18.3%的市场份额,其全球第一的位子上已经稳坐了七个季度。单看惠普笔记本,其也是连续七个季度保持领先,并连续六个季度在全球笔记本市场的份额超过20%。
#p#副标题#e#
二、惠普何以稳居全球PC市场榜首?
(一) 外部因素
2、抓住消费PC市场的发展契机
(二) 内部因素
1、全球化的运营能力
惠普的成功还得益于全球化的运营能力。同竞争对手相比,惠普作为最早展开全球化运营的公司之一,其在全球市场的销量均衡地分散在各个区域,全球化运作目前已经渐入佳境。而戴尔、联想一方面国际化时间较短;另一方面,本土销售份额所占比重相对较大,拓展海外市场需要进一步的培育品牌。
2、有效执行文化的支撑

(图) 卡莉·菲奥莉娜的战略

(图) 马克•赫德的战略
市场战略的成功离不开有效执行文化的支撑。原惠普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卡莉·菲奥莉娜力排众议与康柏合并、大刀阔斧削减成本、整合资源、介入数字娱乐领域等。
而接过卡莉·菲奥莉娜“权仗”的马克•赫德更是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重组组织架构、缩减公司层级、下放权力、强化业绩导向等等,这些措施使惠普的销售文化核心成功地从“技术导向”向“市场导向”转变,为惠普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p#副标题#e#
3、品牌:与众不同的定位
最大的变化是品牌价值的变化。根据Interbrand公司“全球最佳品牌榜”的数据,2001年,惠普的品牌价值为179.8亿美元。2006年,惠普的品牌价值则达到了204.6亿美元。
4、产品:个性化促使惠普成功
2008年,惠普依然着眼于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召开主题为“个性本色•风尚生活”的消费类笔记本春季发布会,推出包括惠普首款13.3英寸笔记本、首次在中国推出的涂鸦特别版笔记本等四款机型。
在台式电脑方面,在2007年,惠普在低端消费领域,推出了“黑晶”系列电脑;同时,在高端娱乐领域,惠普还展示了专为游戏用户设计的曲线型电脑显示器。2008年惠普推出业界首款融合Multi-touch(多触点)技术的家用电脑——TouchSmart PC。
从以上一系列的市场策略可以看出,惠普超越戴尔成为全球第一大PC厂商,在很大程度上源自于对消费者个性化的满足和潜在需求的激活。显然,个性化策略犹如冲锋陷阵的尖兵,让其在竞争中占尽先机。
#p#副标题#e#
5、多方位围剿中国PC市场
(1) 渠道:稳扎稳打,提高店面的覆盖率
惠普认为,只有渠道先行,才能了解当地的市场需求,进而才能有针对性地研发产品并推广到那里,因此惠普把区域拓展放在首位。
其二,扩大渠道的覆盖面
在2007年3月以后,惠普又提出“全面进军四、五级市场、2007年底前在2000个城市建立销售渠道”的目标,同时还提出了网格化策略。这些举措则进一步扩大了惠普渠道的覆盖面。从目前发展状况来看,惠普已在全国420个城市发展2000 家经销店,并计划在2008年将覆盖600个城市。目前,在中国惠普大约有1万家渠道商,其中大约有2000到3000家是活跃的。
(2) 产品:更新换代快,产品线丰富
其一,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快
其二,拥有丰富的产品线

(图) 惠普市售主流机型产品线分布
其中,Pavilion主攻中高端消费类市场,注重外观设计和影音娱乐;Compaq定位于高端商务人士,强调高效稳定和坚固耐用;而Compaq Presario则定位于二者之间,主要走高性价比路线。
另外,惠普有针对性的发布了一系列适合区域市场的产品,如在市场上销售火热的V3000,继2006年底推出的HP 500之后,又推出了HP 500的升级产品HP 520。这两款产品在区域市场上大受欢迎。
(3) 本土化建设
惠普进入中国市场已有23年,早已实现了把中国本土文化和惠普国际化管理成功嫁接。所以,惠普在全球化上的成功,与惠普执行的本地化的策略是分不开的。
一方面,惠普更重视与当地重点经销商的合作,同时建立零售店面,搭配惠普品牌的推广。另一方面,在中国,为了保证新产品符合当地用户的需求,惠普建立了3个研发中心,加强了针对本土的产品研发,并且是根据不同客户进行产品研发。在研发中心的协助下,可以把整个产品性价比压到符合三到六级城市的用户需求。
在渠道上,惠普不仅通过电话、E-mail与客户交流,而且采取了服务高端客户的“纵向整合高速供应链”模式、为定制客户服务的增值系统解决方案模式、方便个人电脑用户的直销模式在内的5种模式。这5种模式可以将惠普不同的产品有针对性地带给个人消费者、大型企业、中小企业等客户。
评论 {{userinfo.comments}}
{{child.content}}



{{question.question}}
提交